">
迄今為止,中國影響力最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恐怕還是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這一事件波及數萬嬰幼兒,牽涉乳業內多家著名企業,最終直接導致了有50年歷史之久的三鹿集團垮臺,案件的2名主犯被執行死刑,而三聚氰胺也成為了中國人最為熟悉的化學添加劑。
但是,化學添加劑不等于食品添加劑。世界上能夠為人類所用的化學添加劑大致被分為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機油添加劑、混凝土添加劑、新型化學添加劑等幾大類,其中真正與人類“吃”相關的僅是前兩大類。但對于普通人來說,現在“添加劑”三個字就足以引起恐慌。
其實,在相當一部分食品安全事件中,罪魁禍首是非食品類的添加劑,也就是所謂的“非法添加物”。以三聚氰胺為例,其用途就主要集中于木材加工、涂料、紡織、皮革等行業;再如2005年的蘇丹紅事件,“蘇丹紅1號”色素本身是一種工業染料,常用于溶解劑、機油、蠟和鞋油等產品的染色中――這些添加劑本來就被嚴禁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可以說食品添加劑在上述這些事件中完全無辜。
當然,也有一部分食品安全事件中確實出現了食品添加劑的名字,但多數卻實屬人禍,是由于人為添加過多,超過規定用量導致出事。比如今年4月發生在甘肅平涼的牛奶中毒事件,最終查明原因為亞硝酸鹽中毒。據悉,亞硝酸鹽在肉類制品中被允許作為發色劑限量使用,但如果攝入0.3~0.5克的亞硝酸鹽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再如開頭對味千拉面違規添加丙二醇和山梨糖醇的指責,這兩種物質都屬于國家允許的食品添加劑,前者在食品里面主要用于穩定劑、凝固劑以及水分濕劑;后者主要做甜味劑、乳化劑,本身在梨、桃、蘋果等水果中也廣泛存在,但兩者過量添加都會對人體造成安全隱患。
于小冬把迄今為止的食品安全事件歸結于兩類原因。其一是添加了非法添加物,其二是不按規定添加。本報記者在瀏覽了近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后又發現,其中以前一種狀況居多,而它們根本就不是國家允許的食品添加劑。因此,
2010年,食品安全問題愈演愈烈之時,就有專業人士出來為食品添加劑正名,稱到目前為止,中國所發生的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沒有一例是由食品添加劑引起的,而都是由非法添加物引起的。
誠然,包括三聚氰胺奶粉、蘇丹紅雞翅、石灰面粉等在內的大量嚴重的食品安全事故都屬于此類。但由于同屬于添加劑,或者從更籠統的意義上來說,屬于添加物,普通人往往對此辨別不清,從而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