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添加劑的歷史幾乎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論語》留下了古人對食物保鮮的最早觀點。如果那時有防腐劑,孔夫子就不用擔憂了。
東漢時期,中國人就開始使用鹽鹵作凝固劑制作豆腐;南宋開始,一礬二堿三鹽的油條配方就有了記載,同時亞硝酸鹽被用于臘肉生產;公元6世紀,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
同一時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在公元前1500年用食用色素為糖果著色;3000多年后,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英國的W.H.Perkins從煤焦油中制取了染料色素苯胺紫,成為最早使用的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
歷史上,食品添加劑總是誕生于文明的佼佼者手中,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其作為一種文明產物的身份。事實上,當全世界的人口膨脹至今天的近70億,當食品行業成為了食品工業,人們已然離不開食品添加劑了。單純以防腐劑為例,如果沒有防腐劑,很多食品都不能大量生產、無法長途運輸,會因迅速變壞而造成浪費,更別說可能會因此引致許多食物中毒個案。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馬勇曾表示,如果沒有添加劑,中國是無法應對人口的增長和相應的食品需求。
于小冬說:“沒有添加劑的食品基本上在工業食品里找不到。而現在人們幾乎離不開工業食品,隨著社會的發展,純粹的種養殖食品越來越少,工業加工食品越來越多,這是不可避免的。”
當然,在網上流傳的一篇食品化學化大事記里,有相當一部分食品或添加物最終被排除出了使用名單。如上個世紀40年代末開始廣泛用于家畜飼料添加劑的雌性激素二乙基固醇,1977年被證實確有致癌性而遭到美國FDA禁用;1972年,美國環保署也因致癌性取締了農藥DDT;1996年,名叫“莎弗”的轉基因西紅柿因其營養價值過低且腸道病原菌可從中獲得對抗生素的抵抗能力,所以上市一年就被迫撤市;2005年,中國下令禁止使用作為面團調節劑的溴酸鉀――盡管如此,這份名單上真正屬于食品添加劑的只有溴酸鉀。
在我國,真正的食品添加劑都經歷了用量、毒理等一系列嚴格的檢測和試驗,經過審批才被允許使用。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食品添加劑有上千種。而在世界范圍內,食品添加劑品種達到25000種,其中80%為香料。直接食用的有3000~40000種,常見的有600~1000種。
從數量上看,越發達國家食品添加劑的品種越多。美國食品用化學品法典中列有1967種,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約有1100種,歐盟允許使用的有1000~1500種。